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5年 第35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5-04-15
    论文
    超小型高可靠三冗余角位移传感器研制
    李丹佳;陈娣;郭薇妮;杨明
    2015, 35(2):  1-5.  doi:10.12060/j.issn.1000-7202.2015.02.01
    摘要 ( )   PDF (3015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满足新型运载型号工程高可靠性要求,在闭和回路中起测量及反馈作用的角位移传感器采用串、并联相结合的三冗余设计,用于伺服机构输出轴转角测量,将机械摆角信号转换为电信号输出至控制器,实现电动伺服闭环控制。超小型高可靠三冗余角位移传感器形式为三冗余旋转式电位计,但采用了两环设计,其中一环为单路,另一环为双冗余设计,将电阻环进行重叠,从结构上组成了串并联相结合的方式,在电气上可单独使用也可以并联使用。传感器采用新型电刷结构,提高了产品的环境适应性,具有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和推广价值。
    新型冗余双目PNP摄影定位方法研究
    沙春哲;王锴磊;王春喜;周军;崔桂利;王占涛;刘莎
    2015, 35(2):  6-9.  doi:10.12060/j.issn.1000-7202.2015.02.02
    摘要 ( )   PDF (3015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介绍了一种新型冗余双目PNP摄影定位方法。该测试方法,通过建立图像坐标系、摄像机坐标系和世界坐标系的关系,并通过坐标转换可以求出被测物体的三维绝对位置,从而实现了视觉定位。与单目摄影定位方法相比,该定位测试方法具有定位精度高,可靠性好,并可应用于其他相关领域。
    分离式方位角垂直传递装置校准方法研究
    吴延军;张忠武;张俊杰;李永刚
    2015, 35(2):  10-13.  doi:10.12060/j.issn.1000-7202.2015.02.03
    摘要 ( )   PDF (3015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分离式方位角垂直传递装置的技术特点,提出了一种适合不同传递距离、高准确度校准方法。在水平状态下,利用五棱镜、硅油盘和自准直光电经纬仪,实现对不同传递距离无机械连接的方位角垂直传递装置的检测和校准,并对校准系统进行了误差分析和试验验证,为方位角垂直传递装置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基于加速度计的旋转平台角加速度检测方法
    高扬;张新磊;麦吉;胡睿
    2015, 35(2):  14-16.  doi:10.12060/j.issn.1000-7202.2015.02.04
    摘要 ( )   PDF (3015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角加速度是衡量转台动态性能的重要技术指标。以加速度计标定方法为理论依据,分析了利用加速度计对转台进行角加速度测量的可行性,并予以具体实现,解决了在特定条件下对角加速度测量的需要。
    基于PXI总线的姿态角变换器高精密测试系统设计
    陈娣;李丹佳;朱廷伟;杨明;甘霖
    2015, 35(2):  17-21.  doi:10.12060/j.issn.1000-7202.2015.02.05
    摘要 ( )   PDF (3015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验证遥测系统姿态角变换器的功能可靠性,研制了一种基于PXI总线的高精密测试系统。姿态角变换器高精密测试系统以PXI的模块化设计为平台,各功能模块板卡即插即拔,增强了硬件上的可扩展性;整个测试台为一体式设计,内嵌显示器。软件设计中采用针对测试系统的开发软件LabWindows/CVI,采用C语言进行编写,为了充分利用系统资源,采用多线程技术,通过软定时器来控制各个线程的运行和停止,并实时刷新显示数据。实际测试结果验证了设计的可行性。
    测量引线热电势对热电阻测温系统测温结果的影响分析
    黄赜;崔文德;赵化业
    2015, 35(2):  22-26.  doi:10.12060/j.issn.1000-7202.2015.02.06
    摘要 ( )   PDF (3015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热电阻测温系统广泛采用单向电流恒定激励,通过测量热电阻两端电势差获得热电阻阻值的方法进行温度测量。而此类测温系统受到测量引线热电势的影响,所测得热电阻的阻值往往与实际阻值存在一定的偏差,从而影响测温结果。对电路中热电势对热电阻测温结果产生影响的机理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实验验证了分析结果,提出了减小或消除热电势差对测温结果影响的建议。
    基于3D技术的燃气舵烧蚀率测量方法研究
    孔繁杰;王端志;冯伟利
    2015, 35(2):  27-29.  doi:10.12060/j.issn.1000-7202.2015.02.07
    摘要 ( )   PDF (3015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目前采用的燃气舵烧蚀率测量方法存在误差较大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3D扫描技术的新型测量方法,可以有效提高燃气舵烧蚀率测量准确度,为后续武器型号精确设计奠定基础。
    一种采用线性光耦实现温度隔离测量的方法
    武东健;姜祝;吴永红;徐超
    2015, 35(2):  30-32.  doi:10.12060/j.issn.1000-7202.2015.02.08
    摘要 ( )   PDF (3015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介绍了线性光耦应用于温度隔离测量的设计方法及其取得的实测效果,实现了温度测量过程中供电、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的相互隔离。
    质心标准研究
    王小三;闫磊;孙凤举
    2015, 35(2):  33-37.  doi:10.12060/j.issn.1000-7202.2015.02.09
    摘要 ( )   PDF (3015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工程实践中通常采用标准件作为质心标准。理论研究发现,质心标准件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采用质心标准件校准的质心测量设备量值准确度存疑。在实践中,通过研究创建了全新的质心标准,利用该质心标准对质心测量设备进行了校准,并对两种方法校准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应用实践表明,新的质心标准比质心标准件准确度高。
    一种整体式天然气压缩机气阀故障诊断技术研究
    周正义;顾亚雄;杨忠强;田宝;汤启栋
    2015, 35(2):  38-42.  doi:10.12060/j.issn.1000-7202.2015.02.10
    摘要 ( )   PDF (3015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整体式天然气压缩机在石油化工领域广泛应用,压缩机的正常工作对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有效诊断整体式压缩机气阀部件的故障,采用了Daubechies小波基函数对ZTY470型整体式天然气压缩机气阀振动信号的分解重构原理,详细介绍了以振动信号的能量为故障特征的故障诊断过程。对气阀阀片断裂和弹簧断裂的故障振动信号进行了小波包分析,并与正常工作时的信号进行了对比。实验表明该方法能准确的进行故障诊断和故障定位,证明了对整体式天然气压缩机气阀故障诊断的有效性。
    双脉冲瞬态散斑全场测量方法研究
    温聚英;张大治;程琳;施卫科
    2015, 35(2):  43-48.  doi:10.12060/j.issn.1000-7202.2015.02.11
    摘要 ( )   PDF (3015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散斑测量技术在瞬态振动过程测量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提出双脉冲瞬态散斑全场测量技术,解决了双脉冲激光器与双曝光相机的时序同步的关键技术,设计了基于双脉冲激光器的瞬态散斑光路系统,搭建了双脉冲瞬态散斑全场测量系统,从而实现了(2~800)μs时间间隔内连续可调的瞬时振动形貌的测量。
    基于CPCI的飞行器测控通信系统一体化自动测试平台
    李金龙;刘建妥;陈善志;曾星星
    2015, 35(2):  49-52.  doi:10.12060/j.issn.1000-7202.2015.02.12
    摘要 ( )   PDF (3015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分析了飞行器测控通信系统测试需求,提出了实现一体化、自动化测试的设计目标,给出了基于CPCI总线的一体化测试方案,其软件功能满足不同测试流程的测试需求,测试过程及进度可配置。通过设备的集成化、一体化设计,减少了设备数量、降低研制费用,大大提高了测试效率。同时,测试平台的通用化设计,能够满足不同项目的测控通信系统测试需求,实现了地面测试设备的再继承和重复使用。最后展望了自动化测试在测控通信系统中的技术发展和应用前景。
    蒸发波导诊断的Babin模型及其敏感性分析
    余贵水;刘爱国;杨云生
    2015, 35(2):  53-56.  doi:10.12060/j.issn.1000-7202.2015.02.13
    摘要 ( )   PDF (3015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Babin模型是目前理论上很先进的一种蒸发波导诊断模型,为提高该模型的使用效果,对该模型进行了理论推导,并仿真分析了模型对输入参数的敏感性。研究结果表明:不稳定层结条件下,模型对相对湿度最敏感,而稳定和中性层结条件下,模型对海表温度最敏感,而大气压力的扰动对该模型诊断结果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在利用海表面测量参数诊断蒸发波导时,应选用精度较高的相对湿度和海表温度传感器。
    机载雷达测控站性能分析
    丛琳;孟凡成
    2015, 35(2):  57-60.  doi:10.12060/j.issn.1000-7202.2015.02.14
    摘要 ( )   PDF (3015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陆基、海基测控设备在跟踪低空特别是超低空飞行目标时受视距影响大,作用距离有限,而机载测控站作为空中测量平台,不受视距影响,有很大发展空间。介绍了机载测控站的组成、功能和工作原理,分析了机载测控站相关参数关系和工作能力,提出了提高跟踪能力的方法措施;给出了系统跟踪距离计算公式,通过几种典型目标速度分析了系统的跟踪能力,并与陆基、海基测控设备的跟踪能力进行了比对。结果表明,机载测控站在跟踪低空目标时作用距离较远,在低弹道大射程目标飞行试验中具有较大的应用空间。
    无人直升机雷达目标特性研究
    蒋志华
    2015, 35(2):  61-66.  doi:10.12060/j.issn.1000-7202.2015.02.15
    摘要 ( )   PDF (3015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雷达散射目标特性(RCS)是无人直升机的重要性能指标。以某型直升机几何参数为例,分析了无人直升机RCS的特点,基于CAD软件法和电磁计算网格法建立其几何模型并生成了机身旋翼电磁计算网格。在编制计算分析流程基础上,分析计算了无人直升机RCS性能指标,得出了无人直升机的RCS分析结果。
    导航信号IQ正交性测试软件设计与实现
    崔小准;郑育红;付林春;聂欣;李懿
    2015, 35(2):  67-71.  doi:10.12060/j.issn.1000-7202.2015.02.16
    摘要 ( )   PDF (3015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通用的商用仪器不能适用现代导航信号IQ正交性的测试要求,开发一种基于Matlab GUI环境的导航信号IQ正交性测试软件。该软件通过网络接口控制高速数字示波器,对导航信号源的秒脉冲信号和导航信号进行双通道高速数据采样,根据秒脉冲信号确定导航信号起始点,截取导航信号数据,采用本地数字波形对导航信号进行匹配滤波和伪随机码同步等数字信号处理,精密估计I和Q支路载波初始相位,从而得到IQ正交性测试结果。软件具有界面友好,操作简单,显示直观等特点。仿真测试结果表明,在典型载噪比情况下,测试软件所得到的测试结果随机误差小于0.5°。
    某型无人机数据通信系统设计与实现
    付莉;赵民
    2015, 35(2):  72-75.  doi:10.12060/j.issn.1000-7202.2015.02.17
    摘要 ( )   PDF (3015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实现无人机系统的飞行操纵和机载任务设备控制,设计了数据通信系统。介绍了系统基本工作原理和主要功能组成,并对数据通信系统的功能要求和技术指标进行了分析,按照基本功能单元,对系统软硬件进行了模块化、组合化设计。飞行试验表明该设计达到了系统技术指标要求,满足系统对数据通信系统的功能性要求。
    锡焊式同轴射频电缆延迟线的测试方案与实现
    包幸生
    2015, 35(2):  76-79.  doi:10.12060/j.issn.1000-7202.2015.02.18
    摘要 ( )   PDF (3015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锡焊式同轴射频电缆延迟线可直接锡焊在设备中,无同轴射频接插件,生产时难以高效准确地测量电气性能参数,尤其相位参数。根据延迟线电气性能指标,分析并设计基于矢量网络分析仪的测试系统,并对两种关键测试连接装置进行结构设计、电气性能设计、电延迟补偿、相位补偿和样品制作。经过生产验证,该测试方法可靠、高效。
    一种干扰信号产生单元的设计
    陈剑涛;郭廷猛
    2015, 35(2):  80-82.  doi:10.12060/j.issn.1000-7202.2015.02.19
    摘要 ( )   PDF (3015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雷达干扰系统是复杂电磁环境下的重要作战装备。干扰信号产生单元能够针对雷达信号的差异,产生针对性的干扰信号。本文阐述了干扰信号产生单元的系统组成,主要组件—频综、变频组件和DRFM组件的设计,并提出了设计中的关键技术——直接式数字频率合成及瞄频噪声产生单元的解决途径。测试结果表明,该干扰信号产生单元能够满足系统的技术指标要求。
    基于小波分析的转子不平衡故障诊断与控制技术研究
    李春芳;黄建民
    2015, 35(2):  83-86.  doi:10.12060/j.issn.1000-7202.2015.02.20
    摘要 ( )   PDF (3015KB) (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对发动机挠性转子不平衡机理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小波分解和重构方法对信号进行提取与识别,实现了对转子不平衡故障的准确诊断,利用振型平衡法对挠性转子进行平衡。实验表明,此方法能够有效解决转子不平衡故障,为飞机发动机等旋转机械转子不平衡的检测和控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法。